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鄭煤機”)始建于1958年,A+H股上市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集煤炭綜采設備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裝備制造商和國際領先的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依靠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公司液壓支架的產量、數量、品種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產品出口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土耳其、印度等國家。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鄭煤機并作出重要指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鄭煤機把自主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持續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實現產品高端化、產業多元化、發展國際化,堅定地朝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形勢,鄭煤機認真貫徹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鄭煤機的重要指示精神,直面挑戰、堅定信心,以歸零心態,二次創業,扭住創新這個關鍵,加快推進智能化轉型,努力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打開新局面。
一、加大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品技術發展
鄭煤機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強勁動力,早在1964年鄭煤機研制開發出我國第一臺煤礦綜采液壓支架;上世紀80年代率先研制開發放頂煤液壓支架;2000年以來,鄭煤機致力于推動中國綜采裝備的國產化、智能化、國際化進程,2005年率先研制生產了5.5米大采高液壓支架,打破國際煤機巨頭對中國高端煤礦綜采裝備的全面壟斷局面,自此以后,全球6米以上大采高液壓支架均由鄭煤機率先研發生產。2009年企業攻克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公司生產的8.8米液壓支架,是當前世界上工作阻力最大、支護高度最高、配套生產能力最大、智能化技術最先進的支架,多項關鍵技術均為世界首創。
鄭煤機的快速發展,使得國際煤機巨頭從100%控制中國高端液壓支架市場的局面,到逐步完全失去了中國液壓支架市場份額。而與此同時,鄭煤機的產品則先后打進了俄羅斯、土耳其、印度、越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際市場,鄭煤機與國際煤機巨頭在國際市場同臺競技。
2019年,鄭煤機繼續完善研發體系整體架構,通過加強技術協同,形成技術合力,實現了行業成套化、智能化技術的引領,公司成立了行業內首家煤礦智能開采研究院,統一整合公司各部門和分子公司研發力量,圍繞煤礦5類38項機器人目錄技術攻關,統籌煤礦開采智能化研發全面工作,技術研發各項工作成效明顯。一是成套化取得新突破。2019年10月,鄭煤機自主研發的高端采煤機通過專家評議,標志著鄭煤機具備獨立研發生產高端成套化煤礦綜采裝備的能力,成為國內煤炭行業唯一一家集智能、高端、成套、全壽命周期服務為一體的企業,行業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2020年5月,由鄭煤機研發的國內首套單一品牌成套智能綜采裝備在平煤神馬集團二礦工作面成功應用,從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運輸機的一體化裝備、到整個工作面的智能開采一體化控制系統,再到整個綜采裝備的一體化服務,真正實現國內煤機裝備從“0到1”的突破。二是智能化取得新進展。鄭煤機新一代電控系統、慣導調直技術實現批量推廣,工作面大數據平臺、礦壓分析及預警技術取得初步進展。鄭煤機智能工作面在山東能源集團、陜煤化集團、華電煤業、華能煤業、平煤集團、河南能化、山西焦煤等重點礦區得到推廣和應用,被多個礦務局作為首個智能化工作面或智能化建設示范項目。2019年全年全國累計新訂貨智能化工作面135個,其中鄭煤機推廣62個,市場占有率達到46%,穩居行業第一。
從中國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再到中國第一套,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鄭煤機技術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推動中國煤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二、加強行業橫向合作,推動煤礦智能化技術突破
鄭煤機集團依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803所軍用慣性導航技術,合作研制出井下工作面用慣性組合導航裝置,解決了智能開采關鍵技術,打破澳大利亞LASC技術壟斷,目前在煤礦智能化工作面已配套三十余臺。根據國家煤礦安監局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天地合作”文件精神,鄭煤機將圍繞適用智能化和機器人技術裝備,持續開展關鍵技術和各類機器人合作研發攻關,為煤礦安全、高效、智能生產提供裝備支撐;
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南京北路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構建技術平臺,將共同發揮在各自領域的技術積淀和競爭優勢,進一步推動技術與產品深度融合,一起努力在智慧礦山建設、智能工程建設、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實現新跨越;
與河南理工大學共同成立河南理工大學智能開采研究院。意在面向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煤炭智能化開采的重大需求,進一步培養智慧礦山新一代復合型人才等,切實解決煤炭工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逐步建設成為服務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高端人才聚集基地、研發基地和咨詢基地。
三、加快轉型升級,成為國際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在液壓支架已經做到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40%的情況下,行業的天花板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鄭煤機堅持“離開行業不離開專業”,發揮深耕裝備制造業優勢,跨入市場容量更大、前景更為廣闊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實現了“煤機+汽車零部件”雙主業驅動。鄭煤機通過并購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的國際優良資產,收獲了全球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網絡,使煤機和汽車零部件兩個主導產業實現了全球化布局。汽車零部件業務涵蓋了汽車起動機及發電機、發動機缸體缸蓋、活塞環、凸輪軸、減震密封等業務,在各個細分領域都是行業領軍企業。特別是收購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隱形冠軍”——德國博世旗下的起動機與發電機全球事業部(SEG),將其9個工廠、1000項專利、600人的研發團隊、市場銷售網絡和客戶資源收入囊中,更是收購了全球領先的節能環保電機技術——能量回收加速輔助電機,可實現高達15%的油耗節省和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汽車工業降低碳排放量意義重大。
目前,鄭煤機已由單一煤機企業發展成為國際化、綠色化、安全化、節能化的高端智能裝備制造集團,在1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8個研發、銷售、制造和服務機構,全球17000名員工,境內、境外營業收入各占一半,汽車零部件業務收入占比已達67%。
四、優化產業布局,發展高端智能制造
未來5年,智能化開采是煤礦發展的必然之路,鄭煤機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鄭煤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國家建設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機會,圍繞煤礦綜采智能化成套裝備和控制系統開展技術攻關,通過加強技術協同,形成技術合力,實現行業成套化、智能化技術引領。推動煤炭企業安全、高效、智能發展。
鄭煤機汽車零部件業務堅持做強做優核心業務,持續開展生產線自動化升級,推動產品結構調整和產品創新,開拓和抓住垂直整合、產業轉移和價值鏈提升的機會,借助德國卓越的研發基礎和資源,逐步滲透和布局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業務,力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五、加大企業對研發人員的激勵措施,人才創新的根本
1、員工收入向研發人員傾斜。2001年,鄭煤機與科技人員協商實行了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協議工資制,技術人員工資從1200—3800元/月分為四個檔次,以自我評定與專家組評定相結合,確定每一個技術人員的工資標準,每年考核評定一次。技術人員工資在原有基礎上普遍提高了3-5倍。
2002年,鄭煤機提出“三個一線”的概念,分配政策向三個一線傾斜,即技術一線、銷售一線、生產一線。在技術一線人員中實施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為激發科研的積極性,率先加大力度進行科研人員的工資改革,明確提出技術人員屬于一線人員,從分配制度上予以理順。
2003年,建立完善了內部競爭激勵機制,分配制度改革導向為能者多勞、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為技術人員創造干事創業的工作環境,并且在政治、生活待遇上予以傾斜,以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吸引了大批科研骨干返廠,當年10月份,在全國范圍內招聘引進各類技術、管理人才。企業因此在危機時刻留住了技術等方面的關鍵核心人才,并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回流和加入鄭煤機,為企業后續發展積攢了“火種”。
截止2019年底,企業科研人員的平均收入比全員月均收入高出2-5倍。
2、重獎突出貢獻科技人員。2005年,企業對產品研發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3名技術人員給予每人一輛汽車的隆重獎勵,此后又連續三年對各類科技人員累計獎勵30多輛汽車。
2008年企業召開科技大會,制定了并發布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大會獎勵條例》等,對近百名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進行評比獎勵。
3、對技術工人實施激勵。企業注重在生產一線工人隊伍中選拔優秀技術工人,先后評選出了“技術大拿”、“首席員工”等。“技術大拿”每月給予1000元崗位津貼,“首席員工”每月給予500元崗位津貼。
六、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為應對市場、勞動力等不確定性風險,鄭煤機加快推進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進程。公司持續推動對煤礦智能工作面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的智慧礦山和遠程智能服務,解決煤礦企業的用工痛點;汽車零部件業務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尋找業務拓展機會。疫情促使制造業加快進入洗牌期,未來一段時期煤機行業、汽車零部件行業將出現整合的機會,鄭煤機將認真研究進入戰略新興領域的重要機遇,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的業績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