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5G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正在持續推動煤礦生產向智能化階段邁進。煤礦是一個復雜系統,將智能系統應用于實現煤礦生產的安全高效運行,不僅涉及技術創新問題,更需要管理理念、管理機制與管理過程的創新,從而協同該系統的自主感知、高效互聯、預測預警,全方位支撐智能分析決策與精準控制。
管理創新的實質是形成創造性的思想,優化和更新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管理要素,使上述要素的組合在管理過程中能夠最大化地產生實際效果,服務于企業提質增效的創新性活動。此外,技術創新通常也被納入到企業管理創新中來。
煤礦智能化建設過程中管理創新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科學決策、精準管控和精準執行,有效提升煤炭生產效率,助力實現煤炭開采的智能化、無人少人化以及安全高效,至少包括生產方式與方法革新、制度與組織結構變革、人力資源管理革新、供應鏈協同治理等四方面內容。
生產方式與方法革新。煤礦智能化技術的核心在于將煤炭開發技術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化控制、機器人化等深度融合,建立礦山感知、互聯網、分析、自學習、預測、決策與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統,進而通過管理活動整合生產運作過程,提高生產效率。
各地煤層賦存條件、開采技術條件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比較突出。煤礦應在充分理解技術功能、用途、適用范圍的基礎上,掌握煤礦智能系統的技術架構、運行特征與場景刻畫,避免管理手段和工具革新滯后于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需求,讓煤礦智能化真正成為實現煤礦精準開采以及提高生產運作精細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制度與組織結構變革。一些煤炭企業管理制度尚未跟上技術變革的需求,部門割裂,導致內部各煤礦智能系統的數據接口和標準不統一,雖然智能化建設過程中數據多,信息量大,但缺乏有效整合,存在“信息孤島”,導致支持決策的有效信息少,難以支撐企業及時的科學決策。同時,在日常較為繁瑣、緊張的工作狀態下,煤企管理人員只能不斷地沿用傳統管理辦法和管理手段,不能契合煤礦智能化發展需求。
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更多需要制度與動力機制革新。一方面,應優化管理層級,提高各部門的分權化程度和正規化程度,形成對技術創新有正向影響的有機式組織結構。另一方面,可通過凝聚組織目標。平衡各部門利益,來適應煤礦開采技術創新,以規范化組織機構加速智能化決策的制定與實施。
人力資源管理革新。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的動力目前主要是企業高層對外部環境與政策的響應,而員工層面缺乏統一認識,導致煤礦智能化建設在推行過程中存在“上冷下熱”,極易出現機械化、被動式應對。應將煤礦智能化建設管理日;,考核制度化,引導員工積極投身煤礦智能化建設事業。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進步也導致人力資源需求方面發生顯著變化。智能化會減少煤礦井下作業人員,但更加迫切需要具備煤炭開采、信息技術、管理知識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技術過硬、富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隊伍。但部分傳統煤礦從業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偏低、專業技能培訓偏少、能力提升機制不健全,適應智能化需求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培養與開發嚴重不足。應有效整合現有人才隊伍,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工作,吸引高層次專門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隊伍。
供應鏈協同治理。煤礦智能化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和學科領域,涉及的供應鏈條也比較長。如果只注重單一環節的智能化,裝備可靠性、供應商、平臺建設等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一旦出現問題,將極大地影響智能化技術耦合、優化及商業應用。
目前,一些已經開展智能化建設的煤礦對自身運營條件和發展環境的定位不夠清晰,普遍存在系統多實用少、軟件多數據少、孤島多集成少等問題。系統集成煤炭開發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如產品、市場、技術裝備、勞力、資金、管理運營平臺,等等)需要處理好不同系統之間、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關系,合理分配各項資源投入。
通過有效發揮煤礦大數據的作用與效益,能以實際成效激發動力、引領行動,真正實現其讓信息貫通上下、對接內外的技術支撐作用,從而提高煤炭企業綜合績效與產品定制化生產能力。
“萬河之水始于源,參天之木立于根”。讓煤礦的主體實現智能化、建設智慧煤礦,必須植根于管理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融合管理創新,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積極探索與實踐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將有效激發從業人員的創新動力與活力,極大地推動技術變革進程,充分挖掘企業價值增長空間,促進煤礦與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形成煤炭工業新業態、新模式與新動能。
(作者:張博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俊蓮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講師)